寻路中国-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
2012-4-19 9:52:50
访问量:2961915
《寻路中国-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》
作者:彼得·海勒斯
哈哈,太逗了!
我只能这么说。这本书我现在看到78页,在30多页就想写书评了。别指望我能观一本书的全貌,我看书很少能看到结尾,跟书是否精彩无关,而是我读书的习惯,读一部分就换书看,无聊的书没兴趣看下去,好玩的书不忍一口气读完。所以厕所的书架上有很多开了头的书,是的,厕所书架,还有比厕所更适合安静阅读的地方吗?是的,开了头,我就换书,看心情来回穿插着读。面对无数的书,是的,无数的书,我就像志得意满的皇帝,看中哪个,就翻牌子。
今天,就你了,寻路中国!
旅行的书,我看过两本。一本是《祖国的陌生人》,据说是知识精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的游历,我就记住了“爱辉-腾冲线”,并且巧合的,去年去了黑龙江和云南,离那条线的起点和终点很接近。
还有一本书是《南方北方》,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张婚礼照片,热闹的农村婚礼,幸福的新人笑脸,没了。
寻路中国非常适合我看,虽然作者在纽约有20年驾龄,但他写到在中国考驾照,我对驾照还有热乎劲呢,所以非常共鸣。他列了一道考题:
352题 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,你应该:
A)不告诉对方。
B)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,
C)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。
哈哈,我笑死了。我知道,标准答案肯定会是B,但是,A和C为什么存在呢?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?当这样的考题一本正经出现在一本书里,把我肚子都笑疼了。
他写在中国城市开车的感受,“很多驾驶员使用道路的方式直接沿用行人使用道路的方式——人们怎么走路,就怎么开车。他们喜欢扎堆前行,只要有可能,总是紧紧跟在别的车辆后面。他们不大使用转向灯。相反,喜欢依赖汽车之间的身体语言:如果一辆车贴着左侧行驶,那么你可以推测得出,他即将进行左转弯。……每当交通拥堵时,他们喜欢从边上挤过去,跟他们排队买票时的做法如出一辙。收费站也可能十分危险,因为多年排队的经验,使人们形成习惯,总在不断地估量什么才是最佳选择,并以此快速做出判断。驶进收费站,驾驶员们喜欢在最后一刻变换车道,因此事故频发。驾驶员们很少查看后视镜,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则被视为妨碍视线,车灯亦然。”
不是司机,可能没兴趣读完以上描述,不过,我太感同身受了。我开车上路之初,我的研究生导师就告诉我,你看到一辆车压线,估计就要并线。同样,你要并线,也不要一下子猛打方向盘,而是试探性地把车头贴过去……不过,好在我一直有打灯并线的习惯,作为法律人士,我向来对遵守规则有癖好。“每当交通拥堵时,他们喜欢从边上挤过去。”这个太常见了,每次从京承上三环,都有车走较为通畅的中间车道,然后到入口加塞;三环的各个入口非常堵,经常有车从紧急行车道呼呼飞驰而去。如果你走的道较为畅通,先别高兴,马上有两侧的车道并过来,这种时候我决不敢贸然加速,还得随时准备刹车……
还有他写车喇叭,“在中国的汽车上,喇叭从本质上说具有神经学的意义——它负责传导驾驶员的本能反应。……它跟汉语一样复杂,汉语读音有声调,也就是说一个简单的“ma”,在阴、阳、上、去四个声调时,会有不同的意思。反过来,一个简单的喇叭声,至少能够表达十种不同的东西。一个短促的“哔”声,用以引起注意。连续两声“哔-哔”表示愤怒,如果是一阵特别长的“哔——”声,那代表驾驶员遇到交通拥堵了,他已经没有边缝可钻,正巴不得路上所有的人和车统统消失。如果有“哔——————”声回应,说明动弹不得。另有一种略带口吃的“—哔—……—哔—”声,代表着驾驶员除了痛苦再无别的感觉。还有一种事后才摁一下的“——哔”声,通常是新手的做法,他们反应迟钝,还没来得及摁喇叭,刚出现的状况就已经自行化解。也有一种基本的、短促的“哔”声,这只不过告诉别人:我的手依然放在方向盘上,因此这个喇叭可以继续作为我的神经系统的扩展。
哈哈,我一向尽量不按喇叭,尤其不对行人的背影按。因为我身为行人的时候,经常被身后的汽车喇叭惊吓。所谓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因为行人走路随意性大,我即使过绿灯就会减速,身为行人的时候,我就很少闯灯了。
他还写了一次堵车,超级传神。“开始的时候,是几辆大卡车的油管被冻住了。大卡车只好停下来,别的车就想超过去。可这条路只有两条车道,就在超车的时候,遇到对面驶来的一辆小轿车,那个驾驶员不肯退让。双方就这么对峙着,使劲地摁着喇叭,后面的车辆越排越多,到最后,左右都动不了了。路肩上的应急车道很快就被那些想挤过去的驾驶员们堵死了。有几位开切诺基吉普车的,仗着后轮驱动系统,直接从草原上过去,可走出不到五十米就陷住了……”这跟我们在敬南堵车时还挺象,双向两车道,我们对向车正在慢慢疏通,但一辆小摩托立在逆行道上跟大卡车对峙。他往旁边一让,大卡车就可以过去了,路就渐渐通行了,他偏不动,他走不了,大卡车也走不了。如果不是打酱油的警察路过,不知道小摩托要跟大卡车对峙到什么时候。
看到这里,大家还以为他写的就是在中国驾驶的感受。其实不然,只是因为我是新手司机,经常在路上跑,体验深刻,所以非常共鸣。大体,喜不喜欢一本书,萝卜白菜的事情,就看能不能共鸣了。刚好契合我心灵的点子上,对我来说,就是有趣的书。其实,人家还写了别的东西。只是我的书评很不专业,下回再表。